800小说网 > 苌葆文集 > 七八糟说语文

七八糟说语文

800小说网 www.800xs.la,最快更新苌葆文集 !

    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,什么样的人才产生什么样的社会,教育永远是最重要的。

    在今天大的生活环境中,竞争已经进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。小孩子刚读小学,家长就希望他的成绩比别人好,小学、初中、高中、大学一路读来,压力重重。这种压力不是出于自身的需要,而是世界给的。竞争演变得越来越剧烈以后,会导致人文教育的缺失。现在社会的价值观就出现了一些扭曲,哪个孩子的爸爸有钱,哪个就是英雄;反过来,父母对孩子也有这样的想法。我们小时候讲大灰狼、小白兔的故事,总是对兔子、羊寄予同情,而现在的社会主流颠覆了这种价值观,强大的就是社会成功人士,弱小的就是没有价值的。中小学生在作文中“编造谎言”已成为一道举世罕见的风景,中小学语文教师全部通读过论语、史记、“四大名著”的寥寥无几已是一个熟视无睹的事实。

    在人文教育的基础学科中,文学,让人感觉生命的美好,寻求的是生命的价值;解决的是生命的自觉。巴金的一本小说憩园中地主杨梦痴虽然家里有钱,也受过良好教育,但吃喝嫖赌无所不好。他后来偷东西、养情妇,最后失去了工作、家庭,沦为乞丐,但仍恶习不改,最后偷东西被抓住死在牢里。很多人都觉得他死有余辜,但他有一个小儿子寒儿,很爱父亲。父亲住在破庙里,穿着破旧的衣衫,带了几本线装书,还养了几盆花,寒儿去偷看父亲时会悄悄带上几枝花插在庙门口。我受到很大的震动。一个人通过与文学接触,会唤起内心很多的感受,甚至是一些灵魂深处的东西。如果一本书让你看得泪流满面、又哭又笑,肯定是对你有震动的,如果看过一本书一点感觉也没有,大概就是没什么收获。影响一个人一生的,不一定是一本很伟大的书,有时候,一本很普通的书,只要对你的人生有启发,就是一本有收益的书。让你热爱生命,感受到生命是美好的。

    语文教育之本就是说真话。上语文课,师生均能身心自由,真诚、平等相待,与文本,与对方,真心沟通、真情交流,这才是人文教育。因为师生共同人文地看待生命价值。但现在不少教师,仍“孜孜不倦”迷信技巧、技法、步骤,克隆、模仿教案、教法,约有百分之六十的教案是克隆、因袭,非本人亲手所撰。出版社出版的教案集汗牛充栋,供教师“拿来”;网络上,教案铺天盖地,成汪洋大海,教师只需动鼠标复制、粘贴即可;“集体备课”蔚然成风,作为先进经验普及神州。当老师进课堂时,手中教案几近一致。教师俨然成了流水线上的“饲养员”语文课能还三尺讲台的人文本真,坚执于精神真实、自由、丰盈,师生同说真心话,人人自由思考,独立思考,言而由衷,保持个性,实在需要一份勇气!弄不好就可能失去“教”的权利。社会上制造假冒伪劣的物质产品,会害人性命,要严禁,那么,制造伪劣精神产品,如,课堂上、作文里、口头中,言不由衷、鹦鹉学舌、胡编乱造、伪抒怀、假抒情,就是从精神和人格上,奴化人,毒害下一代了,更要禁止。人文本义就是让学生说“人的话”——真实、自由、个性的“人性”之话,不要教唆孩子说“神的话”——假话、大话、套话,也不放任学生说“鬼的话”——自私、冷漠、仇恨的话。

    语文教育之树,枝繁叶茂,历久常青,源于语文教师深扎于文化沃土中的默然无语之根;教师立于脚下土地,立于人类博爱,立于深厚的文化积淀,用自我人生,体悟文本中人物、民族、人类的命运,感受与咀嚼文本中的个体与人类的苦难,与大地上的同类血脉相通,有悲天之情,悯人之怀,与文本中的人物同歌哭、共笑骂,真实地鸣奏语文教育动人心魄的乐章,那样,语文课就情感饱满,充满魅力。这就是语文教育的人文根本,人文血脉。教师“精神真实”才能导引学生“精神真实”教师“精神丰盈”才能导引学生“精神丰盈”

    语文课的独立价值是文字。语文课首先要上成文字课。语文老师首先要是文字师。若关注精神,也须由文字引发,由文字贯穿,终落脚于文字,即“着意于精神,着力于文字”教师须有“尖锐”文字敏感,须有不错的文字素养。医生见人面色,会不自觉表露医生职业敏感,而语文老师捧读文章,若不首先关注文字,或者自身的文字很糟糕,怎称作“语文”教师?文字对语文教师,犹如空气对人之生存那样重要,但也如空气容易让语文教师忽视了其存在。语文课漠视文字现象极严重,关注内容、主题、哲理、情节、结构、作者,独不关注文字。语文课和语文教师可关注思想,但还有专门的思想课;可关注历史,可还有历史课;可唱歌,但还有音乐课。语文课关注思想关注历史关注音乐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字。语文课不排斥多媒体,但须是帮助由文字“触”发联想不很丰富的学生,不是为了娱乐,最终必须落脚于文字。人的文字素养,并不比思想素养、哲学素养差毫厘;语文教师的文字素养,更是生命。良好文字意识与文字素养,会令人情感细腻,儒雅聪敏,文质彬彬,气质高雅。

    孩子写作潜能巨大,超出多数人想象。表达是人之天性,写作是表达的延伸,因而写作本不是痛苦的事情,而是一种倾吐的快乐,是人的普通生活状态。写作人人可为,不是作家专利,文人专利,更不是个别尖子生的专利。古时,仲永五岁写诗作文,而现在,出口成章、立笔成文的高中生却罕见,练了这么多年的作文,又有老师的不断地指导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。多鼓励、多表扬,少挑刺、少“规矩”那么任一普通学生,都能写出三本书,小学、初中、高中各一本,每本15万字,决不成问题。而为何极少孩子达到呢?是种种教条框框与清规戒律压抑了孩子,扼杀了潜能!不开掘挖潜,反而抑制!孩子一提笔,就被告知“言之有物、内容充实”刚落笔,就被“教诲”“开个凤头、抓住读者”想编个故事,就被警示“表达思想意义,阐发积极主题”文未开笔,种种框框规距先涌心头,反不会迈步了。自由自在地写文字片语,不要清规戒律,人的生命即意念流动,意念流动就可随笔化意为字。把写当成倾吐与快乐当成生活与生命部分吧。

    读书,积累,多多益善,数量在先,量变而质变。大量积累、积淀于前,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。“听话数十万,说话自然成”是奇迹也是自然。千百年传统语文教育,一直不自觉地走举三反一之路“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”“熟读唐诗三百首,不会写诗也会吟”“读书百遍,其义自见”五四后现代语文教育试图在举一上反三,求“深、细、透”字斟句酌,微言大义,今日走向了极端。庄子说“风之积也若厚,则其负大翼也有力”“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”因此有人建议:一,大胆调配时间。初中、小学,2节或3节,学课本(举一),弃“深、细、透”解剖,求粗通文意,不求甚解,每节完成2千字;3节或2节,学生自读课外书(举三),按正常速度350字/分钟自由阅读。二,不执迷课本。初中与小学:课本与课外书,时间各占一半;高中:无课本,可用像古文观止、唐诗三百首、史记、中外散文百篇、“四大名著”等做教材。这样,语文教育必展翅腾飞,数以亿计中国学子的光阴再不会在语文课上浪费。3节读课本(举一),每节完成2000字,3节共完成6000字,速度是44字/分钟;2节读课外书,350字/分钟,1节就可读1。5万字,2节读3万字。则一周5节语文课,就可轻松完成3。6万字!执迷举一,拘囿课本课文,求“深、细、透”一周5节课,最多只能完成区区1600字!但怎么考试?怎么评价教师?又是个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