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00小说网 > 晨昏 > 89、第八十九章

89、第八十九章

800小说网 www.800xs.la,最快更新晨昏 !

    翌日皇后娘娘果然来了, 第三日也来了,第四日第五日也都来看了看她的字,可有进益。

    淑妃哪里坐得住, 让她骑马射箭, 她能在校场里跑上一整日, 让她读书写字,可把她为难坏了。

    到第六日,皇后见她那一笔一画, 仍是弯弯扭扭的,一丝进益也无, 她忍不住叹气:“我记得你几位兄长都弃武从文, 走了文官的路子, 怎么到了你这儿,楚侯竟半点也不管你?”

    雪白的纸笺上那几笔墨黑字迹歪歪斜斜, 比新进学的蒙学童子好不了多少。淑妃拿着笔, 闻言, 咕哝道:“我爹自己就好武艺,实在是承平日久, 武将难有晋升之功,才令兄长们改习文,我不用当官,也不必谋求加官进爵,我爹自然就随了我的性子了。”

    她说着话, 又写下一笔, 还不等皇后说话,她便先委屈了:“皇后娘娘,臣妾手好冷。”

    外头又在下雪了, 寒意浸入殿内,点了火盆也不管用。

    皇后一看,她指节果真冻红了,便将自己的手捂子给了她:“你先暖暖。”

    淑妃欢快地接了过来。

    手捂子里暖融融的,是皇后娘娘方才捂暖的。淑妃正要令人去奉茶来,便见皇后执笔,在纸上写了起来。

    她一边思索一边写,而后与淑妃说道:“字帖你临得不好,不如就临我的字,我是随我父亲学的字,大概更合你的脾性。”

    淑妃原来临的是卫夫人贴,卫夫人的字自然是好,但略微拘于娴雅婉丽了。

    郑太傅为人洒脱,虽身在朝堂,却也不乏江湖中的悠然不羁。

    皇后随他习字,也学到了几分风骨,应当更对淑妃的脾性。

    淑妃看不出什么风骨不风骨,但她站在边上看,却觉皇后写的,果然让她看着更顺眼,更喜欢。

    “还是娘娘写得好。”她在边上高兴道。

    皇后一面写,一面训她:“我哪里及得上卫夫人,她是书法大家,书圣都得跟她学字。你啊,偶尔也要看看书……”

    她絮絮叨叨的,若是旁人,淑妃必早烦了,可是皇后娘娘说的话,她不止不烦,还很爱听:“我就是觉得娘娘写得好啊,卫夫人是不是书法大家,我都觉得皇后娘娘写得最好。”

    “说好话也没用,也得练。”皇后没好气道。

    她挑拣了诗词中常用的字写下来,让淑妃先练着,又与她道:“你好好学,诗会上赢了,我必嘉奖与你。”

    淑妃不大在意赢不赢,但一听皇后有奖励,她便一下子有了好好学的劲头。

    接下去数日,她旁的什么都不做,埋头写字背诗,看得皇后好生欣慰。

    皇后不比淑妃,日日都闲得很,有时不得空便不来了,淑妃等到天黑都不见她来,干脆自己去了仁明殿。

    她拿着诗集在背,翻到中间有一张竹片削出来的书签,书签上有淡淡的香气,与皇后身上的是一样的。

    淑妃将书签捏在手里,不由地晃了神,她抬头问:“皇后娘娘,这本诗集是您读过的吗?”

    皇后正在看底下呈上的账本,闻言,朝她手里望了眼,便又低头看那账本,口中徐徐道:“是我年幼学诗时读的。”

    淑妃便在心中叹了口气,这般佶屈聱牙的诗句,她这么大了都念不熟,皇后娘娘居然年幼时便通读过了。

    她抬头,看到那书架上一本本放得满满的书籍,心里想着,那都是皇后娘娘读过的书吗?所以娘娘才这般温文尔雅,说什么都很有道理。

    她突然对那些庞大的,从前从未正眼看过的卷帙浩繁产生了极大兴趣,也许她学了这些,与娘娘说话时,便不那么无知幼稚了吧。

    正想的入神,皇后走过来了,抽起书案上一张花笺,卷成卷,在淑妃头上轻轻敲了一记。

    淑妃回神,抱着头,委屈道:“皇后娘娘,再敲就更傻了。”

    皇后板着脸望着她。

    淑妃一点也不怕她,伸手拉着皇后的衣袖,沮丧道:“便是我真将这诗集全背下来了,也不会作诗啊。”

    “你先背着,到时就知道了。”皇后说道。

    淑妃觉得她像哄孩子般敷衍她,更不高兴了。

    皇后没法子了,令人备了盏牛乳茶上来,亲自端到淑妃手边,与她道:“乖,听话。”

    顿时,淑妃便顾不上作诗不作诗了,她只听皇后娘娘,娘娘让她做什么,她便做什么。

    如此,到了冬至诗会,淑妃算是将字练得能看了,诗集也背了一整本,而后,她果真赢了。

    皇后是诗会的裁判,出题后,她走到淑妃身边,弯下身,好似在看她写了什么诗句,实则在她耳畔将作的诗念给了她。

    淑妃这才知晓,原来皇后娘娘让她背诗句,是为了让她熟悉格律,以免在她念时,将诗句听岔了。

    皇后是诗文大家,她亲自作的诗,自然冠绝这小小的后宫,魁首则毫无意外地落入淑妃囊中。

    淑妃在德妃面前长了脸,心情大好,回去一路面上的笑意就没消失过,还轻轻抱怨:“皇后娘娘,您是出题的,早些将题透与我,将诗句让我背熟,我便不必被那一本的诗集了。”

    皇后不轻不重地瞥了她一眼:“若早早将诗句与你,你在德妃面前可演得像。”

    只怕早就张牙舞爪地将爪子亮出来让德妃生疑了,哪儿还维持得住那担忧忐忑的模样。

    淑妃听出来了,娘娘是说她心思浅。她傻傻地笑了笑,也没生气,忽然想起一事,她眼睛一亮,欢喜道:“娘娘。”

    皇后望向她。

    淑妃将手一摊:“臣妾的嘉奖呢?”

    原来是惦记这个,皇后笑了笑:“明日你在南薰殿等着,我来接你。”

    因这句话,淑妃一夜没睡好,第二日早早便醒了,卯时便起了榻,在门边等皇后来。

    春然不住地劝:“哪有这样早的,外头冷,娘娘回殿中等吧。”

    淑妃不肯,她直等了一个时辰,等到辰时,皇后方至。

    见她懂的鼻子都红了,皇后说了句:“怎就这般急躁。”将手中的暖炉给了她,让她上了凤辇,又用自己的手给她捂了捂冻得冰冷的脸颊。

    一路上淑妃都在问:“皇后娘娘,我们去何处?是要出宫吗?”

    想想出宫怕是不可能,她又问:“是宫中哪处有好景致要带臣妾去赏景吗?”

    皇后一路闭目养神,没理会她的聒噪。淑妃却觉得自己猜中了,必是去赏景的。

    她入宫大半年,宫中各处都去过啦,可是与皇后娘娘同去显然是不同的,淑妃已开始期待了。

    等到了地方,凤辇便停了。

    随行的宦官掀开门帘,淑妃先行出辇,看到眼前这一片空阔,她便呆住了。

    “皇后娘娘……”她低声唤道,眼睛里的光芒渐渐耀眼。

    这是一片极为开阔的校场,校场显然被清过了,只余下几名内侍。边上停了一匹健硕的白马,正低头吃宦官喂它的草料,那头的高架上还摆了一张弓,弓旁放了一壶箭。

    这便是皇后为她准备的嘉奖!

    “喜欢吗?”皇后问道。

    淑妃用力地点头,她话都顾不上说了,只顾着点头。

    她跃跃欲试,又忍住了,回头望向皇后,等她准许。

    “去吧。”皇后笑道。

    淑妃迫不及待地跑了过去,自宦官手中接过缰绳,踩着马镫翻身上马。

    她的动作极为流畅,坐在马上,娴熟地抚摸马儿的鬃毛安抚它,马儿很快便平静下来,淑妃一夹马腹,喝了声:“驾!”

    顷刻间,白马飞奔,马上的女子英姿飒爽,风采绝伦。

    皇后远远看着,倏尔一笑,眉眼温柔。

    “该给她备身骑装的,疏忽了。”

    她身旁的女官望着淑妃飞驰的身影,笑道:“若不是娘娘护持,只怕诗会上输了,德妃娘娘必会大做文章,淑妃娘娘得好一阵抬不起头来。”

    “她那性子,若受了这气,岂不是怄死了。”皇后笑道。

    “娘娘还向陛下求了这恩典,借了校场一整日。”女官又道,“您待淑妃娘娘真好。”

    皇后的笑意淡了下去,眼中浮现怜悯:“我只觉得她这般张扬热烈,却要关在这四四方方的囚笼里很可怜。”

    女官便不敢再说了。

    淑妃骑着马飞奔过来,欢呼着朝皇后挥手。皇后也抬手朝她摇了摇。

    这是淑妃入宫来最快活的一日,她骑在马上,绕着这宽阔的校场跑了一圈又一圈,怎么都不够。

    她喜欢在马上迎风疾跑的感觉,像是飞起来了,喜欢呼啸而过的冷风,喜欢腾跃而起那凌空的快乐。

    她更喜欢每每望向那处,皇后注视她的模样。

    那日,她在校场待了多久,皇后便陪了她多久。

    她此生此世都忘不了皇后娘娘站在风中注视她的眼神。

    此后许多年,她每每想起那日的情形,都觉欢喜,而欢喜过后便是日复一日无休无止的痛彻心扉。

    那日夜里皇后便病倒了。

    她在风中站了太久受了寒。

    淑妃匆匆赶到时,皇帝刚离开,她在宫娥引路下入了皇后寝殿,走到门口便闻里头皇后贴身的女官在说话。

    “娘娘往后可得留心,万不可再受寒了。您那么想要一个孩子,得千万保重身子才是。”

    孩子……淑妃足下一顿,她年不满十六,从未想过孩子的事。

    皇后娘娘想要一个自己的孩子吗?

    引路的宫娥见她停下,有些疑惑,唤了声:“淑妃娘娘?”

    里头便听见了。

    “阿楚。”皇后的声音传来。

    淑妃忙朝里走去。

    皇后躺在榻上,身后垫着高高的迎枕靠着,她手中端着白玉盏,盏中有药,还满当当的,药味弥漫开来,布满了整座寝殿。

    “皇后娘娘。”淑妃在榻前福了福身。

    “不必多礼,过来坐。”

    宫娥去端了一绣墩来,淑妃却径直坐到了榻边。

    皇后往里靠了靠 :“你坐得这样近,过了病气怎么办?”

    淑妃低声道:“臣妾身子康健,不打紧的。”

    她已知必是因为陪她去校场骑马,皇后方会染上风寒的。校场宽阔,连个挡风的地方都没有,较别处都冷得多。

    她那时太高兴,竟就忘了皇后身子弱。

    淑妃满心愧疚,她望了眼皇后手中的白玉盏,低声问:“皇后娘娘不用药吗?”

    汤药的热气都散了,应当已经凉透了。

    皇后闻言,望着汤药蹙了蹙眉。

    边上女官见状道:“我们娘娘最怕苦,可您病了,这药不喝可不行。”

    皇后娘娘怕苦吗?淑妃听着,不知怎么,心里头像是有块地方软软地陷了下去。

    她看到边上有一玉盘,装了蜜饯,便双手捧了起来,碰到皇后面前:“娘娘快用药吧,用完了药吃点甜的。”

    二人在边上劝着,皇后无法,只得端着药,一饮而尽。

    玉盏空了,皇后的眉头也皱成了一团,淑妃忙 拈起一颗蜜饯送到皇后唇边,皇后轻轻咬住蜜饯,嘴唇碰到了淑妃的指尖,只片刻,却让淑妃的指尖好似着了火般滚烫。

    女官捧着空盏退了下去。

    淑妃一手抚着自己的指尖,心下有些茫然,又有些慌了。

    “怎么不说话?”皇后温声问道。

    淑妃回过神,歉然道:“都怨我,若不是我非要骑马,您也不会着凉。”

    皇后一愣,随即莞尔:“本宫虽着了凉,见你在马上英姿飒爽的飞驰,心中却很高兴,为这一点高兴受凉很值得。”

    她没说什么“不关你的事,不是你的错”之类的客套话,却说她甘之如饴,淑妃一时哑然,心却是滚烫的。

    过了好一会儿,她方道:“我今夜不走了,我留在娘娘身边侍奉娘娘。”

    皇后没赶她,却见她仍旧低落,想起什么,笑道:“险些忘了。”

    她唤了宫人来,吩咐道:“将那壶酒取来。”

    淑妃疑惑。

    宫人很快便端着酒壶来了,还取了两个小酒盏。酒盏是玉质的,皇后喜好玉,尤其白玉,殿中器皿多半皆用玉。

    她亲自斟了酒,将其中一盏递与淑妃:“尝尝。”

    淑妃接过,抿了一口,容色渐渐舒展,她欣喜道:“是兰花酿。”

    皇后含着笑意,点了点头。

    是她们一同酿的兰花酿。

    她们初见那日,一同种了一片兰草,至夏日兰花盛放,她们一同赏花,而后花败了,淑妃与皇后又一同将落败的花收起来,添上蜜,酿成了酒,就埋在仁明殿的那株青松下。

    而今大雪纷飞,酒成,皇后将酒起了出来,烫上一壶,与淑妃共饮。

    淑妃好酒,家中时常与兄长们一同饮酒,寻常不醉。可今日,只抿了一口,就着皇后柔美的容颜温婉的笑,她却觉神魂颠倒,仿佛便就此醉了。

    她除了鞋袜,爬上榻,伏在皇后膝上,皇后见她脸颊红红的,以为她不善饮酒,只一盏就竟醉了,不由笑着摇了摇头,抚摸淑妃柔软的额发。

    淑妃望着她,醉意迷蒙:“皇后娘娘,我喜欢芍药,明年春日,臣妾还陪您种花,您分一半地种上芍药可好?”

    “好。”皇后答允了她。

    之后到了春日,皇后果然准备芍药种子,那一片地,一半种兰草,一半种芍药,待到花开,一半清雅,一半绝艳,竟说不出来的和谐。

    及至花败,仍是酿酒。

    淑妃酒量惊人,其他酒百杯不醉,可若是皇后亲手娘的兰花酿,区区一盏便足以使她酩酊大醉数十载。

    她也不知何时动的心,又是何时情根深种无法自拔,仿佛恍然间这人就在她心里。到了第三年的漫天大雪纷飞时,她情难自抑,倾身吻了她。

    皇后容色大变,过了半晌方道:“淑妃自重。”

    寥寥四字,便令她遍体鳞伤,她不敢再去见她,纵是偶然路上见了也不敢与她对视。

    往日情分全断。

    直到又过一年冬日,仁明殿送了一坛兰花酿来,她饮了一盏,泣不成声,那日她借酒意去了仁明殿,便见那园子里花都开败了,却仍看得出,一半兰草,一半芍药。

    皇后不知何时到了她身后,淑妃拉着她的手,逼问她心中可曾有过她。

    她步步紧逼,皇后紧闭了眼,不愿开口。

    淑妃从未那般绝望,她望着她,低声道:“我有身孕了。”

    皇后愣住了,她低头望向她的小腹,缓缓地抬手,手心贴在她的小腹上。淑妃感觉得到,她的手在颤。

    她想起与皇后初见那日,皇后说的那句“难以随心所欲”。

    她如今明白了,不只是皇后,这后宫中人人都难随心所欲。

    “你就当这是我为你生的孩子可好?让她唤你母后,你愿不愿意疼她?”淑妃几近哀求地问道。

    皇后抽回了手,她什么话都没有说。

    直到明苏降生,淑妃又问了她一遍:“你就当这是我为你的孩子,可好?”

    她仍是沉默。

    淑妃手足无措,她不知该如何是好,只觉得皇后对她大抵是真的从未动过心,否则何以一字软话都不肯给。

    她带着明苏长大,比往日更避着皇后,她不去请安,每每遇见,她都远远地避开,她想,再不相见,或许更好。

    只是偶尔午夜梦回,想起兰花酿,想起校场,想起纸笺上那人亲手写下的字,想起诗会上,她凑到她耳边,帮她作弊,想起她用了药,眉头紧皱,那样端庄的一个人,竟是怕苦,想起许许多多,想得日日夜夜都撕裂心扉。

    直到那一日,她带着明苏在御花园里玩,错眼不见,明苏就跑远了。

    她追过去,便见转角处,明苏站在皇后身前。

    皇后蹲下来,柔声问她:“你是明苏吗?”

    明苏那年三岁,口齿已很清晰了,她并不怕皇后,望着她,点了点头。

    “你母妃哪里去了?”皇后又问。

    明苏依然没说话。

    皇后并不见怪,她替明苏理了理衣裳,又抬手摸了摸她的脑袋,唤了名眼生的宫娥上前,吩咐道:“带公主去寻淑妃。”

    宫娥福身道是,牵了明苏的手,就要走。

    皇后道了声:“慢着。”

    二人又停下。

    皇后走到明苏身前,细细地看了看她,伸手抱住她,抱了许久方松开,而后温声道:“明苏要乖,要孝顺你母妃,明白吗?”

    明苏点了点头,她笑着道:“母妃说,明苏也要孝顺母后,就像孝顺她一样,你是我母后吗?”

    皇后点头,她没说话了,淑妃躲在一丛茂密的树后,看不清她的容色。

    直到回了南薰殿,明苏道:“母妃,母后好像哭了。”

    淑妃勉强弯了唇角,问:“为什么这么说,她掉眼泪了吗?”

    明苏摇了摇头:“没有掉眼泪,可是明苏觉得母后很伤心,母后的心在哭。”

    淑妃抱住了明苏,伏在她稚嫩的肩上,泪水很快将她的衣衫浸湿。

    她知道的,这些年,她不守规矩,不与外界往来,却仍过得安安稳稳的,无人敢对她有一丝不敬,全是皇后在支应,是她替她挡下外面的纷纷扰扰,让她过安稳的日子。

    淑妃依然忍不住去想她是否有情,可又不敢去想。

    过了几日,她将明苏送去了仁明殿,对明苏说:“母后的学问很深,明苏跟着母后念书可好?”

    明苏很乖,她的话,她从无违背,她点头,又笑,奶声奶气道:“母妃学问也很深。”

    淑妃摇头:“母妃只懂皮毛。”

    “可是母妃每日都看书。”

    “母妃看的书都是母后看过的。母妃想跟着她,可是永远跟不上。”

    明苏似懂非懂。

    自那日起,她白日在仁明殿,傍晚,淑妃便来接她回去。

    她从来不入仁明殿,只站在外头,便如皇后送明苏,从来不送出门,只在门内。

    她们仍未再见,却开始一同抚养一个孩子。

    淑妃偶尔会想,要什么时候才能得皇后娘娘一句允诺的,她会认为明苏是她的孩子吗。

    她总想着此事,但觉得她只怕永远都得不到皇后的只言片语。

    谁知那日却突然降临。

    皇后危难之际,令人送来那纸书信,上头只有简简单单的一句话。

    “保重自身,照看好我们的孩子。”

    她终于给了她这句她心心念念想要的话。

    而自那之后,她们便阴阳两隔。

    宫中朝中全变了,仁明殿上了锁,这世间一切都变了。

    直到五年后,皇帝再立新后,淑妃早早地去了仁明殿,她看着那殿中熟悉的一景一物,近乎贪婪地看,那人却再也回不来了。

    请安散后,她去了后园,便见园中芍药与兰草相依而立,一如往昔。

    她仿佛看到当年,皇后便站在此地,望着她像望着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,叹息着道:“我是皇后,方不能随心所欲。”

    她又仿佛听见耳边,那人轻柔道:“阿嫣,你可明白了?我心中有你。”

    淑妃不知自己是怎么挨过那一年又一年的,她与这世间实在没有留恋了。

    起初锁住她的,是皇后的那句照看好我们的孩子。

    如何才是照看好了,她总想着这句话。

    后来明苏登基,和那位太后相爱,她们定下终身,不再避讳,渐渐地,除了名分,她们什么都有了,宫中众人渐渐改口,不再称太后,只称娘娘,而后连朝中大臣也如此般改口。

    世间默认了她们相配。

    如此,便该算是照看好了吧。淑妃去了仁明殿,在那一株松树下挖出一坛兰花酿。

    这是最后一坛,是阿岚当年埋在树下,还未来得及起出来的。

    埋了十余年了,已称得上陈酿。

    只是,不知那人不在眼前,她一人独饮,这一回能让她醉几载。

    她抱着酒坛入殿,将宫人都留在了殿外,她留了书信在南薰殿,明苏看过,不会为难这些宫人。

    她走入寝殿,就在当年她伏着皇后娘娘膝头的地方,用白玉盏为自己斟了一盏酒,往酒中添了带来的药。

    意识模糊前,她仿佛看到了那人在她身边坐下,轻轻叹息。

    皇后娘娘。她轻声唤道。

    那人容色温婉,目光里含着浅浅的笑意,抬手抚摸着她的头发,一如当年模样。

    作者有话要说:好啦,全文完结了。

    这篇文写了好久,谢谢各位的包容。

    不过虽然写了很久,但每次写完结都很惆怅,总觉得一篇文如果能永远都写不完就好了。

    可惜,没有不散的筵席,再见总还是要说。

    那么我们有缘再见。